谷研試劑-鴨氨基酸真利用率的有效性評定
.TAAA測定方法及盲腸切除的必要性
氨基酸利用率測定的常用方法是TME法,國內外很多研究者(王康寧,996;黃世儀,997;江慶娣,998;樊紅平,2006;Ragland et a.,999;Hong et a.,200)采用此方法進行雞(鴨)氨基酸利用率的研究。氨基酸有效性的測定過程與飼料代謝能相同。在動物腸道回腸末端未被消化和吸收的飼料中氨基酸進入大腸時微生物會對其進行降解。由于盲腸是家禽腸道內微生物增殖的主要場所,盲腸內pH適宜(6.5—7.5),是厭氣和液態的環境,并且每6—8h就排空次(Jayne.williams et a.,974)。盲腸微生物對外源含氮物質的利用比較復雜,其對食糜中蛋白質、氨基酸的降解或再合成的速率受飼料、年齡、身體狀況、氣溫(Zuprizal et a.,993)、微生物群系變化(Parsons et a.,982)等多種因素的影響,因此對各種氨基酸的降解和合成也可能不是一成不變的。為克服微生物的這種作用,在評定氨基酸真利用率上有必要采用去盲腸的動物進行測定。研究還發現,可消化性高和質量好的蛋白質受盲腸微生物的影響較小,而消化性低質量差的蛋白質受盲腸微生物影響較大(Nesheinet a.,967;田河山等,2000),采用去盲腸雞測定飼料氨基酸消化率比未切除盲腸雞的可加性要好。
2.內源氨基酸損失的測定
表觀氨基酸利用率由于沒有扣除內源氨基酸損失不能在不同試驗不同動物和不同飼料之間進行比較,而氨基酸真利用率能縮小這種差異,并提高飼料氨基酸利用率的可加性(黎觀紅,2002)。內源氨基酸是來自消化道分泌的酶、脫落的腸黏上皮膜細胞和黏液及后腸微生物。準確測定內源氨基酸的意義在于它是研究飼料氨基酸真消化率*的基礎數據:與表觀可消化氨基酸相比,以飼料真可消化氨基酸為基礎配制動物飼糧,能zui大的使供給與需求之間達到相一致。研究表明,內源氨基酸由基礎內源損失和日糧引起的特異性內源損失組成(Jansman,2002),基礎內源損失除了動物攝取DM引起分泌氨基酸外,還包括引饑餓狀態下分泌到胃腸道中的氨基酸,日糧引起的特異性氨基酸損失可能是同日糧中的纖維和抗營養因子有關。測定內源氨基酸排泄量的方法有多種,如絕食法、無氮日糧法、回歸法、酶解蛋白法和同位素示蹤法等(王康寧,2004),其中無氮日糧法和絕食法是zui常用的方法(岳良泉和王康寧,996;姚軍虎等,2000;黎觀紅等,2002;翟少偉和曹平華,2003;Ragland et a.,997;King et a.,997),國外在測定豬內源損失時,采用zui多的也是無氮日糧法(Stein et a.,2005)。
研究表明,絕食法和無氮日糧法測定內源氨基酸排泄量存在差異,原因可能是絕食法缺乏食物對胃粘膜的磨損,加之內分泌重吸收增加,因而低估了內源氨基酸的排泄量。Parson等(982)指出,試雞采食無氮日糧后內源氨基酸損失加大,并隨纖維素含量的增加而增加,這是由于無氮日糧中的纖維素可促使粘膜細胞脫落引起(Muzataret a.,980;Beams et a.,98);而且同無氮日糧提供的碳水化合物一起促進微生物氨基酸的合成。而絕食法缺乏這些營養因素的作用,無氮日糧法也更接近動物采食飼料時內源氨基酸排泄量的實際情況,其缺點是動物采食無氮日糧后,腸道分泌的蛋白質消化酶會減少,內源氨基酸的總量減少(Parsons et a.,983)。
回歸法測定不足是假定內源氨基酸的排泄量為恒定值,而實際測定的結果有很大差異(王康寧,2004)。酶解酪蛋白法雖然可以在動物處于正常生理狀態下測定所有的內源氨基酸排泄量,不足之處是通過分子量的大小仍不能*區分內外源組分,內源物中仍含有相當部分的氨基酸、小肽及氨等小分子物質(Hendriks et a.,2002)。同位素示蹤法中標記日糧,5N標記的飼料非常昂貴而且不易看到,標記動物通過標記5N-的轉氨基作用標記其它氨基酸,進而測定其它其它氨基酸的內源排泄量,由于氨基酸的循環非常迅速,血清中三氯乙酸(TCA)中可溶部分5N豐度的穩定狀態受到質疑(Moughan et a.,992)。可見內源氨基酸測定方法中無氮日糧法具有易操作、重復性好、操作簡單等優點,盡管存在一些缺點,其還是被作為常用的內源氨基酸測定方法。
研究表明,在評價一個測定飼料生物學效價的方法時,首先應該考慮到所測結果能夠反映客觀實際程度及可加性,另外,可重復性與可操作性也很重要,試驗造作簡便易行,費用低廉。首先,正常生理問題,只有動物處于接近生理狀態的情況下,所測定的氨基酸消化率才有實際意義。其次,能否取得足夠量的有代表性的樣本,是關系到氨基酸消化率測值可重復性的關鍵。